问号的得失
有的人说话喜欢用问号[?],有的人说话喜欢用句号[。],还有的人说话喜欢用感叹号[!];甚至有的人说话用删节号[。。。。]。
喜欢用句号讲话的人,凡事总会给你一个交代或答案;喜欢用删节号讲话的人,只要你虚心探究,也总能知道他的内容;用感叹号讲话的人,喜欢大惊小怪,虚张声势;惟有用问号,内容比较复杂。
问号,有时候是表示善意的关怀,会有好的结果;但是有时候问号也会产生不良的结局。例如,对人问安时说:“你好吗?”“你吃过饭了吗?”“你近来如何?”这些都是善意的问号。也有的人跟人请示:“你对时局的看法如何?”“你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何见解?”这些都是中性的,无所谓好坏。最可怕的就是责备的问号:“你来这里干什和么?”“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做完?”“为什么花了那么多钱?”“为什么吃那么多东西?”“为什么今天迟到了?”“你今天怎么起的那么迟?”用这种口气对人说话,其结果就会难以逆料。
有时候我们做人,成了一个问号的人物,这就非常麻烦了。例如人家会问:“他靠得住吗?”“你能信任他吗?”“他有资格吗?”“他能担当吗?”甚至因为自己过去不良的记录,也会成为别人质疑的问号:“他过去不是持反对意见吗?”“他不是曾经对你有不满的举动吗?”“他曾经擅离职守你知道吗?”“他曾经没有完成任务你记得吗?”所以,一个人一旦变成问号人物,就很难令人信赖。
人,要经得起问号,在别人对我们的各种问难之前,我们都能给人正面的,满意的答复,这个人在社会团体里,就比较能站得住脚了。
做人,也不要经常说些问号的话,肯定总比问号要好得多。有的人想找我们做事,我们马上回答:你自己呢?你为什么不做?人家跟我们借一本书,你可以说我没有,但你偏要问:“你为什么不自己去买呢?”向你借钱,你可以不借,但不能问:“你老是借钱干什么?”找你做事,你也可以婉言谢绝不做,但不可以说:“你找我做,那你自己做什么?”这种问号式的对谈,就很容易伤害彼此的感情。
问话,要有艺术,有艺术的问话是尊重别人,是虚心客气,是求人帮助,但不可以用责备的口吻,责备的态度。你再好的意思,问话的时候如果含有责备,反诘,就没有艺术了。
在《战国策》里,有许多君与君,君与臣,臣与臣之间的问答故事,乃至一游说舌辩之士,在一问一答之间,都蕴涵了无限的智慧,以及人际之间的伦理纲常。所以,我们与人说话,最好要学习和帝王的问答,要学习把对方均当成是老师,学者,专家,如此能从对话问答中得出许多智慧。
讲话是修行
(一)王阳明有一次跟学生出游,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,一个骂道:“你没有天理!”一个反驳到:“你没有良心!”
王阳明就对身旁的的学生说:“你们听,他们在讲道。”
学生说:“老师,他们是在吵架。”
天理,良心要求别人是在骂人,若要求自己是在讲道。与人相处,[讲话]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,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。是非常因讲者,听者,第三者无心的搬弄而恶性循环。大家都知道,是非止于智者,彼此能聚在一起,不要逞一时之快,而破环掉这份难得的因缘。
(二)语言是沟通感情,传达思想的工具,但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音声,常是是非烦恼的因由,故佛门常教我们要『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』。还有维摩居士的『一默一声雷』都是很发人深省的棒喝。
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,以教人如何讲话为职。有一位青年前来请他教导演说,并说明如何重要云云。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,向他索赔两倍的学费,青年问为什么?
苏格拉底说:“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,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。”俗云啊:“一言折尽平生福”,谨言实在是修身要件。
(三)“言语之于我们,乃在使我们互相做悦耳之辞。”无意间听到徒众的谈话,措辞实在值得商,如:
“是我拉他来的。”为什么不说“是我请他来的。”
“这是我管的。”为什么不说“这是我负责的”
“我调查大家都很高兴。”为什么不说“我知道大家反应都很高兴。”
“你听我的。”为什么不说“我们来沟通一下。”
“你可别后悔。”为什么不说“你不再考虑吗?”
“你要给我小心!”为什么不说“你还是谨慎点好。”
同样是中国字,为什么不加点儿润滑?不仅听起来不舒服,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,真是辜负中国文字之美。
星云大师的活
东禅佛教学院月刊
那么,我是属于哪种标点符号呢?
ReplyDelete